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安全生产约谈制度(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0 15:14:20  浏览:807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安全生产约谈制度(试行)的通知

湖南省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株洲市安全生产约谈制度(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云龙示范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机构:
  《株洲市安全生产约谈制度(试行)》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六日




株洲市安全生产约谈制度(试行)

  为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有效防范和遏制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和《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安全生产约谈,是指上级人民政府对未履行或未全面正确履行安全管理职责,导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未及时排除、治理重大安全隐患,或未按时完成重要安全生产工作任务的下级政府及赋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依照本办法进行问责告诫谈话,要求其对有关问题做出解释,并承担相应责任的制度。
  第二条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依照本制度接受约谈:
  (一)未完成市政府安全生产年度控制指标的,县市区政府、市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接受约谈;
  (二)一个季度内接连发生安全生产事故,且死亡人数合计超过序时进度的,县市区政府、市行业主管部门分管负责人接受约谈;
  (三)未按时完成国家、省、市部署的安全生产工作重大专项任务的,县市区政府、市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的分管负责人接受约谈;
  (四)未按时完成国家、省、市政府安委会挂牌督办的重特大安全隐患整治任务的,县市区政府分管负责人和市行业主管部门分管负责人及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接受约谈;
  (五)对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建设打击不力的,县市区政府、市行业主管部门分管负责人和乡镇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接受约谈;
  (六)市政府认为有必要约谈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 约谈内容
  (一)对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重要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未完成或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整改的约谈。重点是被约谈责任单位负责人或责任人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工作情况,包括机构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检查、安全投入、隐患的整改、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措施等方面制度建设和贯彻执行情况,改进措施、整改时限、资金筹措及整改责任落实等情况;
  (二)对打击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运输、非法储存、非法建设不力的约谈。重点是被约谈对象对存在非法生产、非法经营、非法运输、非法储存、非法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采取对策措施,责任体系建设与落实等情况;
  (三)对重大安全隐患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整改治理,或整改治理不彻底的约谈。听取久拖不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原因分析,下一步整改措施,整改责任落实情况。
  第四条 约谈小组的设立
  约谈小组由市政府办、市监察局、市安监局为成员单位,可根据情况邀请组织部门、人民检察院参加。被约谈人是县市区政府、市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市长任约谈小组组长;被约谈人是县市区政府、市行业主管部门分管负责人的,由市监察局负责人任约谈小组组长;被约谈人为生产经营单位、乡镇办事处主要负责人的,由市安监局负责人任约谈小组组长。
  第五条 约谈程序
  约谈一般以召开谈话会的形式进行,由约谈小组长主持召开,按以下方式组织实施
  (一)约谈前,由市安委会办公室发出书面通知,通知书上应注明被约谈单位名称,被约谈人姓名、约谈事项、约谈时间、约谈地点、需要提交的相关资料等。
  (二)约谈时,被约谈人对存在问题和发生事故的原因做出说明。内容包括:1、原因及处理经过;2、责任划分;3、应吸取的教训及采取的防范措施等。约谈小组成员就有关问题提出询问,被约谈人进行解答。
  (三)约谈小组提出处理意见。
  (四)市安委会办公室要安排专人记录,形成约谈书面备忘录或会议纪要,由约谈会参加人签名并存档。
  (五)约谈后,被约谈人要将约谈要求落实情况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市安委会办公室。
  第六条 约谈时限
  对上级人民政府或安委会部署的重要工作的约谈,在要求的期间或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期后10日内进行。
  第七条 约谈的处理
  约谈小组根据不同情形对被约谈对象,作出以下相应的处理决定:
  (一)责令作出限期整改书面承诺;
  (二)责令向同级或上级人民政府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
  (四)取消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当年评优、评先资格;
  (五)提交有关部门依法依规给予相应处理。
  以上决定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八条 对未及时落实约谈中提出的整改要求,履行在约谈中作出的承诺而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湖南省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试行)》的处理上限,追究责任单位和被约谈人的责任。
  第九条 约谈对象应准时参加约谈,不得委托他人。约谈对象不接受约谈的,由市政府安委会予以通报批评,并纳入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
  第十条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安委会对有本制度第二条规定情况之一的,应当组织对乡镇政府(办事处)、县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和县属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约谈;不组织约谈的,市人民政府安委会将对该县市区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分管负责人进行约谈。
  第十一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贵州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


贵州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

  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9号)
  《贵州省计量监督管理条例》已于2002年9月29日经贵州省第九届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以公布。
  2002年9月2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
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用户、生产者和
经营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
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计量活动及其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计量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市
(州、地)、县(市、区)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计量活
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计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鼓励计
量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计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第二章计量单位的使用
  第五条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为国家法定计量单
位。
  第六条从事下列活动必须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一)制发公文、文件、公报、统计报表,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
  (二)编制、播放广播电视节目,出版发行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制作发
布广告、电子信息;
  (三)生产、销售产品,标注标识,编制产品使用说明书;
  (四)印制票据、票证、账册、证书;
  (五)制定标准、检定规程、技术规范及其他技术文件;
  (六)出具产品质量检验、计量检定、计量测试、计量校准数据;
  (七)国家规定应当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第七条进出口商品,出版古籍、文学历史书籍、制作文学历史音像制品及其
他需要使用非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计量器具的管理
  第八条制造、修理计量器具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经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
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或者《修理计量器具许可
证》,方可从事计量器具制造或者修理业务。
  制造计量器具新产品,必须向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型
鉴定、型式批准或样机试验。
  第九条大型、技术复杂的计量器具安装完成后必须经计量检定合格,方可投
入使用。实施重点管理计量器具改装业务的,应当持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或者《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
  大型、技术复杂的计量器具目录,由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报
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重点管理计量器具的范围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十条禁止伪造、冒用、转让或者与他人共用《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
  第十一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申请,
应当在10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决定受理的,考核工作应当在20日内
完成;对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理由。
  第十二条参加重点管理计量器具招标的投标单位和个人,必须提供产品生产
企业取得的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或者复印件,其计量器具必须经强制检定合格,并接受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
门的监督。
  第十三条禁止制造、销售、安装、使用下列计量器具或者计量器具零配件:
  (一)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
  (二)无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标志、编号,无企业名称、地址的;
  (三)无合格印、合格证的;
  (四)用残次零配件组装的;
  (五)应当售前报验而未报验或者报验不合格的;
  (六)失去应有准确度的;
  (七)以假充真,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的。
  第十四条使用计量器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破坏计量器具准确度,改变计量器具的控制系统或者设置其他作弊装
置;
  (二)使用无检定合格印、合格证或者超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伪造或者破
坏计量检定印、检定证;
  (三)利用计量器具损害国家、消费者或者相关者利益;
  (四)伪造计量数据;
  (五)其他违法使用计量器具的行为。
  第四章商贸计量管理
  第十五条生产、销售定量包装商品,应当按照规定的标注方式标明商品的净
含量,其计量偏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
  禁止销售未标明净含量的定量包装商品。
  第十六条经营零售商品应当符合国家或者本省有关零售商品计量规定的要求。
  经营者按照量值结算时,应当确保零售商品净含量的准确,不得将其他异物
计入商品净含量。
  第十七条饮食或者服务业的经营者应当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进行结算。
  饮食或者服务业的经营者应当明示主要食品原料或者服务内容的结算量值,
并配备和使用与其经营项目相适应的计量器具。
  第十八条集贸市场、商场等经营场所的主办者应当设置复测计量器具,供消
费者无偿使用。并按照规定申请检定,进行维护和日常校验,保持其准确性。
  第十九条禁止以任何虚假量值欺骗消费者。商品交易现场计量的,应当明示
计量器具操作过程和量值;消费者有异议时,可以要求重新操作并显示量值。
  第五章计量检定、认证和计量授权
  第二十条下列计量器具应当实行强制检定,未经检定合格的不得使用:
  (一)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
  (二)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
  (三)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工作计量器
具。
  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中介服务检测机构使用的计
量器具,国家机关在执法活动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实行强制检定或者校准。
  第二十一条计量检定或者校准工作,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设置
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校准机构承担。
  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校准机构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的区域开展计量检定、
校准业务,不得对未经检定、校准的项目出具相关的证书、报告、结论和数据。
  开展属于国家重点管理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工作的计量检定机构,须经省级以
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计量授权证书。
  企业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授权有关计
量检定机构或者技术机构,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测试任务。
  申请计量授权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计量标准经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二)具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计量保证体系和公正性保证措施;
  (三)配备经考核合格的计量检定、测试人员。
  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配备与生产、科研、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计量
检测设备,并进行相应的检定或者校准,保证量值准确可靠。
  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按照计量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与企业生产、经营、
管理相适应的计量检测体系。对已取得计量检测体系合格证书的企业,质量技术
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在有效期内不再重复计量考核。
  第二十五条直接用于贸易结算的住宅水表、电能表、燃气表,应当按照国家
规定经法定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首次强制检定合格,方可安装、使用。
  水、电、燃气经营者与使用单位进行贸易结算的水表、电能表、燃气表,必
须经法定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周期检定合格,并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期内
使用。
  检定周期由检定机构依据计量检定规程确定。
  第二十六条用于贸易结算的电话计时计费系统装置、大型衡器、出租车计程
计价器、燃油加油机等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的
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必须按照周期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第二十七条配装眼镜应当配备相应的计量器具,计量器具必须按照周期检定,
保证眼镜配装的各项指标合格。
  第二十八条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校准机构应当在接到送检计量器具之日起15
日内完成检定、校准工作;确需延长时间的,应当向送检者说明原因。
  第二十九条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和计量中介服务检测机
构,应当取得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经计量认证合格的计量中介服务检测机构提供的计量公正数据,可作为贸易
结算、仲裁裁决、执法监督的依据。
  第三十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计量认证申请,应当在10日内作
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对决定受理的,应当在受理之日起20日内实施考核;对决
定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理由。
  第六章计量监督
  第三十一条计量监督检查由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定的区
域内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
报,对涉嫌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查处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向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调查、了解与生
产、销售活动有关的情况;
  (二)进入生产、经营场地和产(商)品、原材料存放地进行现场检查、抽
取样品;
  (三)查阅、复印有关凭证及资料;
  (四)使用录音、录像、照相等技术手段取得所需的证据材料;
  (五)查封、扣押违法计量器具及其他有关物品。
  对查封、扣押的计量器具及有计量问题的物品应当妥善保管,不得损坏。查
封、扣押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的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0天;
确需延长的,应当报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十三条实施计量监督检查抽取样品时,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并妥善
保管样品。除正常损耗外,监督检查结束后应当及时退还样品。
  第三十四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应当秉公执法、文明执法。实施监督
检查时,应当有两人以上参加,并出示执法证件。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质量技术监督行政执法人员依法
进行计量监督检查;不得拒绝提供有关的凭证及资料;不得擅自启封、转移、变
卖、损毁封存的计量器具及其他有关物品。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所进行的计量检定和试验不收费。
被检查单位必须按要求提供样品,并予以配合。
  第三十六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对计量违法行为举报、投诉。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举报、投诉之日起2日内作出是否受
理的决定,并通知举报、投诉者;不予受理的,应当向举报、投诉者说明原因,
并为举报、投诉者保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十八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
的,可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第一款、第十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
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无违法所得
或者违法所得难以计算的,对个人可并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单
位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可并处5000元以
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可并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
收违法所得和违法制造、销售、安装、使用的计量器具,可并处1万元以上5万
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十六条、第十九条规定的,责令改
正,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可并处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可
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对个人可并处1000元以上3
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可并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给消费者或者利
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九条第一款
规定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出租车计程计价器未按规定周期检
定或者超周期使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违法所得,可并处500元以上200
0元以下罚款;电话计时计费系统装置、大型衡器、燃油加油机等其他强制检定
的计量器具未按规定周期检定或者超周期使用,责令停止使用,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七条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
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无违法所得或违法所得无法计算的,
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启封、转移、变卖、损
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封存物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被封存物品
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对拒不提供与案件有关的凭证及资料,使违
法所得难以计算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计量检定、校准机构或者计量中介服务检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伪
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证明或者泄露申请人技术、商业秘密的,对直接责任
人员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可依法取消计量检定、检测资格;给相关方面造成损失的,依法承
担赔偿责任。
  计量检定、校准机构未按期完成检定、校准任务的,委托方免交检定、校准
费用。损坏、丢失送检计量器具或者给委托方造成其他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
任;情节严重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
职守、索贿受贿,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以上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决
定。计量违法活动同时触犯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
查处。 


辽宁省酒类管理办法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第126号


《辽宁省酒类管理办法》业经2001年3月27日辽宁省第九届人民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省 长
                   二○○一年三月三十日
 

辽宁省酒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酒类商品管理,规范酒类生产销售秩序,破除地方封锁,促进酒类商品流通,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酒类,是指各种白酒、果酒、黄酒和其他酒(不含医用酒)。
第三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酒类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经贸、质量技术监督、商品流通、工商等行政部门依据法定职责,负责酒类的监督管理工作。
经济贸易行政部门负责酒类生产的管理和综合协调,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酒类生产规划。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负责酒类商品质量的监督、生产许可证管理和酒类商品质量违法行为的查处。
商品流通行政部门负责酒类商品流通的监督管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酒类生产和经营企业注册登记、广告商标管理和酒类市场违法行为的查处。
第五条 白酒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
未按国家规定取得白酒生产许可证的,不得生产白酒商品。但自产自用的除外。
禁止伪造、涂改、转借、倒卖白酒生产许可证。
白酒生产许可证的审查标准和颁发,由省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会同省经济贸易行政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六条 鼓励酒类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档次,发展节粮低度酒、果露酒,实现规模化经营。
第七条 酒类生产者必须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或者企业标准。酒类产品出厂前必须进行质量检验,经检验合格的,出具合格证。
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厂销售。生产酒类产品严禁使用工业酒精和有害人体健康的添加剂,严禁生产假冒和劣质酒类产品。
第八条 从事酒类批发经营的经营者,必须取得酒类批发经营许可证。取得酒类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可以从事其自产酒类商品的批发业务。
领取酒类批发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营业场所;
(二)有卫生许可证;
(三)有仓储设施、计量器具和检验设备;
(四)有检验和熟悉酒类知识的人员;
(五)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九条 领取酒类批发经营许可证,应当向省属各市以上商品流通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商品流通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日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核发由省商品流通行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酒类批发经营许可证;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条 已领取酒类批发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可以从事酒类商品的批发经营活动。
禁止伪造、涂改、转借、倒卖酒类批发经营许可证。
第十一条 我省生产的酒类销往省外,省外有关管理部门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文件的,有关行政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并在7日内办理相应手续。
第十二条 散装酒类应实行贴标包装销售。各级酒类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取消散装酒类上市。
第十三条 酒类经营者不得经营食用酒精,不得加工兑制酒类,不得向无白酒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购白酒。
第十四条 各地区以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以任何方式禁止或者限制酒类商品在本地流通。
第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经销假冒和劣质酒类商品。
第十六条 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不得为无白酒生产许可证或者酒类批发经营许可证的广告主制作、发布酒类广告。
第十七条 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酒类市场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假冒和劣质酒类商品,立即封存或者扣押,及时向社会发布警示公告,并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八条 对酒类商品生产、批发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消费者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举报。有关行政部门对投诉、举报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十九条 商品流通行政部门、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酒类产销信息通报制度,按照查流追源和查源追流相结合的原则,互相配合,依法查处生产、经销假冒和劣质酒类的行为。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二款规定,未按国家规定取得白酒生产许可证生产白酒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有违法所得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无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伪造、涂改、转借、倒卖白酒生产许可证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公告废止该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无违法所得的,处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无酒类批发经营许可证经营酒类的,由商品流通行政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经销,有违法所得的,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无违法所得的,处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伪造、涂改、转借、倒卖酒类批发经营许可证的,由商品流通行政部门公告废止该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无违法所得的,处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酒类经营者经营食用酒精、加工兑制酒类商品或者向无白酒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采购白酒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或者商品流通行政部门处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经营假冒或者劣质酒类商品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六条规定,禁止或者限制酒类商品流通,或者为无白酒生产许可证、批发经营许可证的广告主发布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第二十七条 酒类管理、监督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滥用职权禁止或者限制外地酒类商品进入本地市场的;
(二)未按照规定条件滥发酒类生产许可证、批发经营许可证或者无正当理由拒发、迟发酒类生产许可证、批发经营许可证的;
(三)未按照规定收取酒类生产许可证、批发经营许可证工本费的;
(四)失职、渎职,给消费者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
第二十八条 实施行政处罚应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罚款和收缴按照《辽宁省罚款决定与收缴分离实施细则》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1年3月31日起施行。本办法施行后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有关规定,一律废止。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